池田小学时期的照片(左起第一排第四个)
──节录自池田发表于2006年8月10日《日本时报》一文
1945年的8月15日,这天是日本投降之日,同时,也是遭日本军国主义残酷统治的亚洲诸国宣告“解放”的日子。大多数的日本老百姓,在这一天也都感受到终于“被解放了”。我们家也一样,病榻中的父亲念着被强征入伍的四个孩子的名字,喃喃自语地说:“大家都要回来啊!”活于现在的日本人,“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应该是我们重新确认誓要建设恒久的和平,决心为亚洲的安定与繁荣作出贡献的日子。
日本的军国主义曾给亚洲人民带来无比沉重的打击,这决非补偿就能抵罪的。正因如此,日本应该以明确的语言与诚实的行动,向亚洲的人们保证不会重蹈覆辙。若非如此,则难以获得别人从心底的信赖。真诚地回顾“历史”,率直地表示反省,这决不是“自虐“,反之,这样才是受到他人敬重的“自尊”之道!
户田(右)与池田(左边就坐者),1955年6月
日本从亚洲所获得的恩惠,不知有多少。农耕、汉字、建筑技术、医学、药学、宗教、思想等等,都是从亚洲人民,特别是从“邻居”的中国、朝鲜半岛传来的。这种恩惠还不止于文学与学术。自古以来,那些带着优秀技术、知识及活力的人才,一代代从亚洲各地涌来,构筑起日本的基础。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也有必要正视日本与“文化恩人”的亚洲各国之间的深厚渊源!
我认为拥有多种多样文化、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的亚洲地区,是能增进和谐的精神土壤。我将之称作为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为目标的共存共荣风气,那就是在与他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显示原来自我的人生观,亦是从对立变成和谐,从分裂变成结合,从孤立的“小我”变成多元的“大我”,以这种精神去思考的心态。
为了培养共同的历史认识,也曾尝试編纂亚洲通用的历史教科书。虽然事实上由于各国民族观念的不同而困难重重,但决不可以就此放弃。在欧洲,以担负未来为职志的欧洲青年议会的提案为起端,法国与德国共用的“现代史教科书”终于得以发行,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样的努力,培养超越国家的意识是可能的。任何国家也会在时代的激流中改变,不变的只有人民,只有“人”。
如果俯瞰历史,就可以发现发动战争的人往往是权力者,以及煽动对立、企图扩大私有利益的势力,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在战争中无辜牺牲的却常常是老百姓。
因此,大家都渴望克服与超越这种“本国”对“外国”的对立形态,改为站于“权力的魔性”对“民众”对决的新观点,这可以称为“民众团结的世界观”。
从“国益”为中心转变为以“民益”为中心的世界,那也是今后世界所应走的方向。我确信,作为亚洲人的我们,能向全世界显示出人类的新模范。
最重要的是将民众的心牢固地联系起来,重重相叠地架起友情之桥、信义之桥。活跃在未来的青年朋友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悠悠万事,以此为大”。年轻的亚洲人民、世界市民的同心携手,才会筑成阻挡战争灾难的防波堤。
在人们共同居住的地方,形形色色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立”并不等同于“战争”,“有对立”就是“有共同面对的问题”。
这正是集合当世的睿智,共商良策的契机。我们应摒弃对峙,一道朝往“未来”这个相同的方向,将抚育青年作为共同的目的。
纵使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各有不同,但我们大家都共同拥有“未来”,那是各国年轻一代携手向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