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人和中日友好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投稿
与北京大学的学生交流(1980年)
  2012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佳节,“中国网”(日文版)特地向池田邀稿,请他寄语中日友好。该篇文章于8月13日刊登在中国网。
  我首次访问中国是1974年5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共同声明发表一年半之后。时当中日友好黎明时代,东京与北京之间还没有直飞航班,从香港步行走过架在边境的铁桥,踏出前往中国的第一步。想到建议我访华的高碕达之助先生、松村谦三先生、有深交的作家有吉佐和子先生和井上靖先生、画家平山郁夫先生等中日友好的前辈们也同样徒步往来于这座铁桥,感慨良深。

  值此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不能忘记邦交正常化有很多盼望两国友好、开辟道路的人的苦劳,有锲而不舍的草根交流,同时要确认支撑永远友好交流的首先是联结民众的“心的纽带”。
  初次访华时,在北京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问我:“叔叔从日本来做什么?”我回答:“来见你呀。”这是我的真情实感。珍视相遇的每一个人,和眼前的一个人缔结友谊,虽然质朴微末,但小小的一波将变成万波,万波不就能载运和平之船吗?我作为一介民间人士,不懈地推进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及青年交流,也是要真正联结人们的心,互相加深理解。

  距今40年前,我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进行对话,他寄望于中国,预见中国等东北亚将为世界和平的确立与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主要的积极的贡献。时代的趋势正是这样发展的。今后进一步扩充中日友好往来,为和平协调与相互理解而加深、扩大人员交流,将愈益重要。

  “阴晴不变友谊长”,这是初次访华时赠给接待我的中日友好协会朋友的俳句。也许政治、经济方面时有暗云压顶,但无论暴雨狂风,发生什么都不动摇的,是心的纽带。我坚信,走过邦交正常化40年的历史,民众之间的友情与信赖更加放射光辉。尤其是铭刻在年轻生命中的友谊之心将展开飞向未来的无限创造价值的翅膀。

  4年前在东京和胡锦涛主席也曾交谈,都认定为了千秋万代的和平友好,青年交流是关键。焦点在青年。现在我再次下决心,用美丽的心的纽带联结永远友好,和肩负下一个时代的两国青年一起迈进。

发表于2012年8月

点击“中国网”的日语原文

<中文翻译:创价学会国际广报局>